過草地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紅軍官兵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紀律和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同甘共苦,團結互助,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zhàn)勝了各種艱難困苦,終于走出草地。
上小學時,周恩來就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天津南開學校,周恩來立下五個“不虛度”的準則,第一條就是“讀書不虛度”。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fā)布,請勿轉載) 一代偉人周恩來出生于書香世家,根據當時的習慣和傳統(tǒng),他要取好多名字。后來從事革命事業(yè)后,又由于斗爭的需要,還用了一些化名,這些名字都有一定的來歷或有趣的含義。
1926年底和1927年底,周恩來兩次應召到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并于1928年中共六大后實際主持中共中央日常事務,開始了他“苦難輝煌”人生之旅的新征程。梳理青年周恩來在風云變幻、生死存亡情形下的這段革命生涯,有助于我們對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們對正在進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所應持有的堅定信念和信心。
抗戰(zhàn)時期的周恩來 七七事變后,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1937年11月20日,“為適應戰(zhàn)況,統(tǒng)籌全局,長期抗戰(zhàn)”,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軍政機關隨之一路西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