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春秋》授權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發(fā)布,請勿轉載)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人民面臨兩條道路、兩種前途的抉擇。為了全民族的和平民主團結,毛澤東攜周恩來、王若飛等不顧個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飛抵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為期43天的重慶談判。
(《紅巖春秋》授權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發(fā)布,請勿轉載)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歲月中,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將副部長的周恩來肩負歷史使命,高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為了喚起國統(tǒng)區(qū)千百萬民眾,“堅持長期抗戰(zhàn),爭取最后勝利”,周恩來深入重慶的大街小巷、學校工廠甚至硝煙彌漫的日機空襲現(xiàn)場,發(fā)表了膾炙人口的精彩演講,為抗戰(zhàn)發(fā)出了強有力的吶喊。
3月5日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誕辰紀念日,也是我們深情緬懷周總理的日子。周總理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日理萬機,但他一直從藝術、生活、政治和思想上關心、幫助著京劇表演藝術家、一代宗師梅蘭芳先生,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
1938年2月10日,蔣介石日記載:“預定約見周、秦、王等人(筆者按,周恩來、秦邦憲、王明)。”同日,周恩來與王明將會見情況報告中共中央。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獨家發(fā)布,請勿轉載) [摘要] 1949年至1976年,毛澤東、周恩來傾注大量心血,思考如何解決臺灣問題。他們認為,臺灣問題復雜,既是中國內(nèi)政問題又涉及國際問題。
人民日報 1946.08.18第1版 南京訊:中共代表團曾于上月十一日向國民黨代表提出由于現(xiàn)在的國民政府只能代表中國一個政黨中的最不受歡迎的一派,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應包括一定數(shù)目的中共代表。后接邵力子轉來王世杰函復,竟詭稱各國出席和會代表均以一人為限,拒絕所請。
《百年潮》授權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獨家發(fā)布,請勿轉載 20世紀60年代的第一個風和日麗的5月,松青柏翠,葉綠花紅。兩位世界知名的人物——周恩來和鄧穎超,在自己的家中,熱情接待了溥儀以及他的親屬:七叔載濤、二妹韞和與妹夫鄭廣元、三妹韞穎與妹夫潤麒、五妹韞馨與妹夫萬嘉熙、四弟溥任與弟媳張茂瑩、六妹韞娛與妹夫王愛蘭、七妹韞歡。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1)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2)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3)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4)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5)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6)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7) 原標題: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為團結抗日致閻錫山信(8).
《紅巖春秋》授權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獨家發(fā)布,請勿轉載! 周榆瑞 (1915~1980),筆名宋喬,福建福州人。1939年參加工作,歷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助教、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員、桂林英國新聞處編譯主任、重慶美國新聞處編譯、《大公報》駐南京記者、香港《大公報》編輯。
本文原載于《福建黨史月刊》 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代表中共的周恩來與蔣介石進行過許多次談判。無論是蔣介石用老鄉(xiāng)、封官還是許愿的方法拉攏,還是用“威權”進行壓制,周恩來總能應對自如,不為所動。